内江第一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社区广播台

查看: 8341|回复: 0

《三秦大地寻踪大洲》填补了赵贞吉史料在四川的空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25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24日晚上,我们内江的著名诗人、作家黎勇将他最近利用在秦岭南麓避暑考察明代巴蜀“四大才子”赵贞吉在秦地的遗迹所写的《三秦大地寻踪大洲》一文给我。读后感到是一篇考证有据、内容翔实的好文,其所写内容填补了赵贞吉史料在四川的空白。特分享给读者朋友们欣赏。
黎勇,笔名黎二愣、黎冠辰,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其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填补了巴蜀民风民俗诗歌题材的空白;由央视、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推出的视频朗诵诗《脊梁》《来,我背你》和《等待天明》故事及音乐作品等,曾成为网络热搜。
三秦大地寻踪大洲
黎冠辰

1_已压缩.jpg

黎冠辰


选择汉中留侯古镇避暑,因为地处秦岭南麓,山清水秀,终年云雾缭绕,夏季特别凉爽。同时,这里有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张良留侯祠和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古连云栈道、陈仓栈道、诸葛亮出祁山点将坛等多处古迹,与汉中、天水、宝鸡的古文化带相邻,伸腿便可踏入神奇的土地,是探究秦巴、蜀汉文化的要冲。给我惊喜的,是在张良庙、法门寺遇到了内江先贤大洲居士赵贞吉留下的宝贵遗迹。
张良是西汉杰出的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辅佐建立汉室天下后,张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便“急流勇退”“辞汉万户”,来秦岭留侯镇的紫柏山中“辟谷修道”。他的第十代孙张鲁为崇祀先祖张良“明哲高风”,在紫柏山建庙奉祠,距今已有1700多年。自古以来,先贤名流题字者众,留下39通碑石,51块摩崖题字,50多面匾额,40余幅楹联。其中,以赵贞吉、右任、冯玉祥等所题影响大。而吸引我数次入庙的,是乡人赵贞吉所写《怀山好》碑刻。该碑被秦地誉为“词书双绝”,而川人特别是内江人几乎知之甚微。
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内江人,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明代名臣、大学者、“蜀中四才子”之一。赵贞吉自幼因早慧而知名,1528年中举,1535年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赵贞吉授翰林编修。1569年,赵贞吉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同诸阁臣入辅大政,人称宰辅。其拒绝与严嵩同流合污,在抗金战略上审时度势,“战与和”揆情度理,为国家和民族赢得最高利益。而他对王明阳心学的发挥和文学、书法上的成就,更是名扬天下。自明清以来,蜀人,无不以赵贞吉而骄傲。

2.png

赵贞吉在张良庙里的题词,我从内江文史专家、著名散文作家刘德元的《紫柏山前车马道,英雄着地皆平沉》一文了解过相关信息。而这次我所居的留侯古镇,离张良庙只有2公里,便有机会数次入庙,驻足欣赏、抚摸这块令乡人自豪的词碑。
据汉中的紫秦滇所著《留坝留坝》一书介绍: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时任监察院御史的赵贞吉奉敕宣谕诸军,经连云栈道路过张良庙,见庙内寒酸简陋,道士生活困难,慨然捐拨白金整修庙宇。并奏请圣上,免除凤县(当时此地属凤县)杂徭,解除庙宇课捐,且迁走挤占庙产的其他势力,还道家清修场所。
赵贞吉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告老还乡,再次路过张良庙。联想到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他百感交集,慨叹万千,写下了这幅碑词。该碑词名《怀山好》,也有人取名为《归山好》《望紫柏山》等。原文如下:
紫柏山前车马道,
道上红尘灭飞鸟。
尘里行人不知老,
竭来几度怀山好。
年少怀山心不了,
年老怀山悔不早。
君不见,京洛红尘多更深,
英雄着地皆平沉。
按照邵金先生《论赵贞吉<怀山好>词的情感内蕴及传播接受》一文分析,这首词真实、客观写出了赵贞吉“告老还乡”即归隐的不易。从词中可以看出,从少年到中年到暮年,其归山之心不灭,但直至暮年才能归山,可见人的真正隐退有何等艰难。这是他对张良隐退精神的赞美,也是对人性劣根性的一种批判,表达了他对民族和国家必须付出责任而不可两全的无奈,也是赵贞吉对两位皇帝政治黑暗的担忧。词中以“红尘”为首,最后以“京落”红尘收尾,写出了英雄平地沉没的那种悲怆与凄凉。同时,该词还表达了作者自己官宦一场的失望与人生选择中的悔怨。“年老怀山悔不早”,是他心中“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感悟,也有人生理想不得最终实现的落寞和寂寥。总之,这首词是他的重要代表作。秦地学者评价赵贞吉:他诗学陶潜、李白、白居易,有真情,去矫饰,有个性,去蹈袭,挥洒自如,一泻千里,常有奇巧之句,令人赞叹不已。
《怀山好》与赵贞吉的经历和心境高度契合。坎坷仕途,磨砺了他的心智,他淡看功名利禄,对人生进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词中也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黑暗政治生态下的辛酸和困苦,所以打动了无数人,明代以来,过往文人及官员追和《怀山好》甚多,形成了“怀山体”现象。和词是一种文学形式,主要体现在保持与原词韵律和题旨的一致性。而和词《怀山好》之风广泛,说明赵贞吉在诗词界影响的广度和宽度。众多和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明代张佳胤写的《归去好》,王世性写的《青山好》,傅振商写的《青山好》;清代陶澍写的《归山好》,魏寿祺写的《归山好》等。这一现象成为中国诗词界的景观,也是巴蜀文化领域奇伟的成就。
据史料,赵贞吉写完《怀山好》后,交给了当时的道长保存,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赵贞吉去世后才刊刻在张良庙,立于“拜石亭”内墙。该石碑高175厘米,宽68厘米,行5行,是张良庙最早的石碑,具有极高的文学、书法和文物价值。
数次入庙,我都要驻足品读这块石碑。碑字行书体,共52个字。字体庄稳醇厚,用笔刚劲有力,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而不失柔美流畅、淡雅含蓄。这是代表赵贞吉“词书双绝”的完整作品,我当时想,一定求购到碑刻的拓片带回老家。我与同行的人找工作人员询问,可是好几个人都说没有。我说你们代为找领导请示一下,我给庙里捐点钱,拓一幅行不行?工作员告诉我,为了落实文物保护法,现在所有的碑,都不允许拓了。
你看,这块碑石发黑了都不敢去清洗,怕有损伤。这文字的边口已被磨失,落款部分,贴近碑面,也无法完整看清。如果再去折腾,这块碑将无法保存下去了”。
我失望地说:“我们是内江人,是赵贞吉的老乡,很想得到这幅碑拓。请帮我们想想办法,看庙里有谁收藏有《怀山好》碑的拓片?”
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来自赵贞吉的家乡,满脸笑容,温情满满。她连续打了很多人的电话,最后告知庙里有位老同事,很久以前得到一幅《怀山好》的拓片,不知道她卖不。
我兴奋起来,请她带我们一行人去见面。绕张良庙后堂,转几个过道,来到这位老员工宿舍。员工大姐长得清秀,明目皓齿,听说我们是赵贞吉家乡人,她灿然一笑,进内屋拿出包裹着的一叠纸,层层牵开。瞬间,拓痕清晰的书法作品展示在我们眼前。

2_已压缩.jpg

虽然整张拓纸陈旧,有少数岁月沉积的斑点,但确实十分清晰,连肉眼看不实的落款“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肃大洲赵贞吉”字样都能看明白。

3_已压缩.jpg

右上角篆刻闲章“过来人”三个字,我尤其喜欢,它体现了赵贞吉人生大彻大悟后的机趣和豁达。

4_已压缩.jpg

我抑制着自己的欣喜若狂,表示想买这幅拓片。大姐说:“这是我很多年前得到的,与这幅字已有感情,现在不可能再有赵阁老的拓片了,确实不想卖。当然,你们是赵阁老同乡,如果带回去,会比我保存得好。不过,它在我心目价值太大。”听到她开出的大价,我们一行人面面相觑,不敢还价。她量定我们不会花这样大的价钱购买,便收起藏品,莞尔一笑说,“你们不买没有关系,能见到赵阁老的同乡,我也很高兴的。”
我们只好悻悻地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我两次购票去张良庙,在拜石亭流连忘返。两次都忍不住去她的住宿,想与她协商购买拓片。第二次上门,才遇上她。她说:“看得出,你确实很喜欢这幅字。但当年我收藏这幅拓片也花了大价钱,价格不会少。如果你不买,看你这么真诚,你可以免费拍照。”于是,我认真拍完照片,便有些不舍地离开了。
回到留侯镇住地,我们一行人分别将拓片照发给几位熟悉的书法家鉴赏。不久收回复的微信。
西北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岳峰说:“赵贞吉书法主要取法元人赵孟頫,总体以冲和、浑厚、圆劲、洒脱、清新为审美特色。这幅书法是他流传下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拓片质量非常高,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川著名诗人、书法家易逐非说:“观贞吉先生的书法,法度传承脉络清晰,既有颜体(真卿)的厚实雄健,亦有赵体(孟頫)的圆润流美,兼得米芾的潇洒飘逸。结体高古不拘,书风朗润劲健,线质雍容流畅,可见其文人风骨,也可折射其在颜赵相对平整规则的基础上,力追笔触险绝,笔意清朗出尘,从而融会成超拔俊逸、卓然不羁的书法大家气度。”
内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广仁说:“赵贞吉书法造诣非常高,这幅字是他难得的珍品”;内江市政协委员、民建会内江市委常委、四川省硬笔书法协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师段瑞明说:“赵贞吉这幅字书体为行楷,其中‘前、行、度’等字笔势连贯,映带呼应,‘心、知、京’等字结构灵动,变化多姿,‘上、山、君’等字端正谨严,沉稳平和。整幅作品呈现线条清净,流畅俊美,是明清馆阁体的典型书风,也体现当时人们审美追求和时代气息”;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内江市政协诗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著名书法家石一说:“此行楷碑,结字庄重老辣,用笔干练沉稳,书卷气十足。字里行间透出性格的真率与自信。腕转灵动,严守二王书写规则。”他特别叮嘱说:“这幅字,内江博物馆(筹),内江市档案局,东兴区、市中区文管所都没有”,言下之意,一定要将拓片弄到手。
收到专家们的微信,我们购买这幅拓片的欲望更加强烈。但费用太高,我整日长吁短叹。同行的大哥安慰我说:“大家都如此喜欢这幅拓片,去买吧,我们共同出资。”
我立即给那位员工大姐打电话,表示还是要买这幅拓片,她迟疑了一下,让我第二天上午去见她。
第二天上午,我们如约在张良庙后院见面。我打开包纸查验后,问她可否便宜些,她咬了咬嘴唇说:“你已多次上门,被你真诚打动了,我就收半价吧。”说着,她将拓片给我,并叮嘱怎样折叠,怎样保护。转身离开时,她回头说:“法门寺里还有赵阁老一幅字,你一定要去看看。”
望着她离去的身影,想起这十多天为这幅拓片的折腾,感慨万千。看来,与人相处,如果具备张良三次为黄石公拾履的真诚,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完结这件事,我心里终于轻松、愉快了。于是,便按那位大姐的指引,决定开车去宝鸡扶风县的法门寺,一睹赵贞吉在那里留下的书法作品。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距今1700多年历史,因安置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佛教圣地。当地政府为了打造这一宗教旅游胜地,投巨资重建佛祖真身舍利塔。为了满足游客礼观佛骨真身舍利,法门寺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向游客展示真身舍利。为此,我们一行人8月15日,赶在农历初一的前一天到达扶风县城。
扶风县是西周文化发祥地,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之称,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周原遗址所在地。该遗址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八月的扶风县城,气温异常炎热,8月16日(农历初一),我们顶着无云遮挡的烈日,冒着酷暑参观了明代历时30年建成的高47米,8棱13级砖塔。上午10点,礼观佛祖真身舍利后,我便一头扎进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是社会科学类宗教遗址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祖真身舍利和金银器、琉璃器、瓷器以及大量的石碑、佛造像、建筑构件、柱础等。步入博物馆,凝视一件件带着温情的文物,接受千年时光的抚摸,仿佛置身于远古神奇的世界。耳畔流水般的古乐,像古人娓娓道来的遥远述说。
在博物馆西展厅,当我沉醉于历代碑刻时,我耳上挂着的自动解说器突然说:“现在的展窗,墙上有一幅拓片,名叫《痴僧劝缘修塔碣》,是西蜀明代宰相,四川内江的赵贞吉所书碑刻。原碑至今还珍藏在佛祖真身舍利塔地宫里。”我顿时精神起来,一边欣赏,一边用手机从不同角度拍下拓片,并站在展窗前,与背景中的拓片合影。

5_已压缩.jpg

为了获得这幅拓片的更多信息,我去博物馆内的文品销售店,查询相关资料。柜台上一本《法门寺志》记载:法门寺唐以后逐渐衰微,明代隆庆年间,法门寺的木塔坍塌毁坏。明代宰相(实为宰辅,下同)赵贞吉挺身而出,通过一篇重建法门寺佛祖舍利真身宝塔的倡议书,号召百姓捐资修塔,修复了法门寺及真身宝塔。倡议书便是《痴僧劝缘修塔碣》。
这一重大发现,作为赵贞吉同乡,我感到无比自豪。为进一步弄清实事真相,回到住地,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
据当时的《华商报》记者2018年11月10日和大公网记者2018年11月1日报道,法门寺在明代有一次重大维修,其中的发起、倡导者即是明代宰相赵贞吉,《痴僧劝缘修塔碣》便是见证。两篇稿子中都写到:法门寺博物馆文博馆员毛小东通过对该寺遗留的明代《大洲居士题赞法门寺痴僧诗》(即《痴僧劝缘修塔碣》,毛小东简称为《大洲诗刻》)刻石研究、考证后认为,当年法门寺危亡之际,是明代宰相赵贞吉号捐资修塔,才延续了法门寺及真身宝塔的风采。毛小东表示,《大洲诗刻》对研究法门寺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也是研究赵贞吉书法艺术重要的史料。
毛小东说,《大洲诗刻》原镶嵌在清代法门寺大雄宝殿内西山墙上,现藏于法门寺。诗刻于大明隆庆六年(1572)上石,刻文内容为:“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起痴僧债,百尺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增气概,尔毋苦,好待当年许玄度。西蜀大洲居士书。隆庆壬申春日知扶风事卿晚学陈子需上石。”大字正文47字,小字落款18个字。诗刻落款中的陈子需,为隆庆五年(1570)上任凤翔府的扶风知县。
毛小东说,赵贞吉于隆庆四年至隆庆五年间,致仕回乡西蜀,途径扶风县游历法门寺,见宝塔崩塌。他亲眼看到有一名和尚为重修宝塔,用百尺长的锁链穿过血肉之躯的肩筋,加以锁具,拖地而行,奔走呼号。面对这种“百尺铁锁挂肩筋”的自残劝缘行为,作为致仕还乡的朝廷内阁大臣同时又是佛教居士的赵贞吉,深受鼓舞,以痴僧做诗,登高一呼,劝缘建塔。扶风知县陈子需礼遇接待赵贞吉后,将其诗作刻铭上石,这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大洲诗刻”。
毛小东当时接受《华商报》和大公网记者采访时说,他对赵贞吉的书法做了仔细研究,发现赵贞吉的字“颜底赵面、善用点法”等特点,书法风格取法于颜真卿和赵孟頫,同时
又能通变,加大横画左低右高的倾斜之势,呈现出超拔俊逸的气度。毛小东认为,赵贞吉学识渊博,精于书法,他汲取了颜真卿的厚实雄强,赵孟頫的圆润流美,魏晋的潇洒飘逸,又在颜赵相对平正的基础上力追险绝,呈现出超拔俊逸的气度,实为一代书法大家。为此,《华商报》和大公网还公布了毛小东分别制作的颜真卿、赵孟頫与赵贞吉书法的比较图。
为了进一步求证赵贞吉这幅字的书法特色,我们又将拓片照片发给岳峰院长。他回复说,这块碑,他十分熟悉,曾几度带学生去考究:“此刻书法从审美(风格或美感上)可概括为:洒脱开张、落落恢宏,光风霁月中隐含浓郁的悲悯之情。其中有的字为学宋人黄庭坚笔意,当然黄庭坚体势开张似有像‘颜’而实则取‘柳’,柳则取欧颜而成。此幅大洲居士署款石刻中‘起、癡、壞、欲、與、来、度’等字明显中宫凝聚、点画开张,有明显的‘黄柳’之法,因此这幅石刻应是主要嗣法‘颜黄’之作。”
完成这一系列考证,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内江历来被称为文化之乡,有“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诗词、书法也是名扬天下。写下这篇纪实,目的是希望家乡各级各部门在打造本地文化品牌时,应加大对遗留在外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复制,形成地域人文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