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第一城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社区广播台

查看: 7581|回复: 1

2020年度妇女儿童热点舆情观察与分析:观照网络舆论新生态 见证性别平等加速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6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小阅读 于 2021-1-26 15:25 编辑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妇女儿童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态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互联网行业的内卷化加剧,短视频用户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开始逼近零售、泛娱乐等内容,直播带货等内容越来越多,直播带货达人中女性力量发展势头强劲,产生了一批网络红人。微博热搜、短视频自媒体爆料和专业媒体跟进报道,成为妇女儿童舆情爆料的重要方式,也促使公权力和各界关注、介入并最终推动问题解决。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强调“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我国妇女和儿童保护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舆论积极点赞妇女政策取得的新进步并致敬女性劳动者,女性在援鄂抗疫和各行各业中展现新作为。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事件中,网络舆论场针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依然存在,一些妇女和儿童受伤害的事件持续引发舆论关注,部分网民呼吁全社会要提升性别敏感,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免于侵害和“误读”,为妇女儿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舆情观察员认为,做好网络舆论工作离不开对舆情规律的把握,通过对年度妇女网络舆情、儿童网络舆情的梳理,我们期待发掘并研究妇女儿童网络舆情带有一定规律性的问题,为观察网络舆情并加强舆情应对提供经验借鉴,为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完善网络治理提供参考。

点赞性别平等政策 礼赞女性劳动者

2020年,妇女权益保护与性别平等政策取得可喜的新进展,网民纷纷点赞。女性不仅是援鄂战“疫”的中坚力量,而且各行各业的女性持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舆论持续呼吁看见女性劳动者、看见女性的牺牲和贡献。

微信图片_20210126152108.jpg

微信图片_20210126152113.jpg
微信图片_20210126152117.jpg
微信图片_20210126152120.jpg
薇娅

——妇女和儿童保护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

保障妇女权益的国家意志更加坚定。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在解决性别数字鸿沟等新挑战上有所作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这些保护妇女权益的新举措,获得网民点赞支持。

性别平等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民法典明确我国实行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和继承权、防止性骚扰、禁止家庭暴力、夫妻共同债务等一系列涉及妇女权益的条款都写入民法典,“刑法修正案(十一)”加重了对强奸、强制猥亵幼女等行为的处罚,严惩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最高检与全国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共同推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合作机制的通知》,要求检察机关与妇联组织强化合作,加强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犯罪的惩治打击,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促进妇女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健全完善。这些法律新进展,更有效地使当事人乃至广大网民在具体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女性持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女性是援鄂战“疫”的中坚力量。为了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一批批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务人员成了最美逆行者。在这次战“疫”中,全国共有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女性,向全世界展示了女性力量,也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一大批感人的网络视频记录她们的抗疫日常。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乔杰院士等被称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院士“天团”获得追捧。电商主播薇娅因疫情期间捐助和公益直播助力包括湖北在内各省复工复产,以电商直播参与扶贫年度成交额超6亿,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兴力量,也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

众多行业女性“乘风破浪”。一大批女性用实际行动诠释女性力量,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用奉献照亮1804名山区女孩的前程,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引发舆论热议。她果断拒绝一位做全职太太的毕业生的捐款报道引发广泛讨论,她强调“女人要靠自己,不能靠男人”也让舆论反思:女性(包括男性)选择全职主妇(夫)的自由如何实现。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主播、女性公众号博主、女性短视频博主,她们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展现女性风采,获得了持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信和创造力。

——舆论呼吁看见女性劳动者

关于性别议题的集体无意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妇女与性别议题集体无意识,索菲·海尔曼在对埃博拉疫情的国际响应的研究中也曾用过类似的概念即“显而易见的不可见”。“显而易见”是在于每一个人都知道妇女作为医护工作者和家庭照料者承担了大量的健康照料工作,但在卫生政策和相关战略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又是“不可见”的,她们的需求被遗忘或被视为“次要问题”,2020年全球抗击疫情之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的问题。

网络呼吁看见抗疫中的女性贡献。相比较女性在抗疫中的卓越贡献,一些抗疫宣传、媒体报道中的女性声音和女性力量却被遮蔽和忽略了,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保护在抗击疫情初期也没有得到充分正视。对此,舆论强烈呼吁要看见抗疫中的女性贡献。从四面八方驰援武汉的“逆行者”中,有无数女性的身影,许多网民自发向她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祝福。举国上下,疫情“阻击战”争分夺秒。一个个了不起的巾帼“战士”,卸下“红妆”、剪去长发……逆向而行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中国妇女报微博#逆行中的她们#话题阅读量9.9亿,话题下的讨论接近36万条,许多网民以此致敬奋斗在一线的女性劳动者。

舆论持续聚焦女性权益保护热点难点

2020年,女性遭遇家庭暴力、性侵害和性骚扰的问题持续充斥网络,舆论呼吁要依法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和性骚扰,既要畅通受害者权利救济渠道,防止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也要警惕“新兴网络女权”等对性别平等的误读。

——要注重防治家庭暴力的成效

3月,四川广元一名女子在网络上曝光一段长达59秒遭丈夫殴打的视频引发热议,随后她称自己结婚16年以来多次承受家暴的痛苦。9月30日,经历了离婚、复婚、再次离婚的家暴受害者拉姆,被前夫唐某纵火烧伤后,不幸去世,唐某被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逮捕……类似家暴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引发网民愤慨。我国反家暴法实施已四年,只有依靠反家暴法律及时有效的处理家暴问题,真正防止暴力,有效维护女性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才能树立公众对法律和公权力的权威性的信心,防止被家暴一方产生“警察无法保护我”“反家暴法没有作用”等负面想法。

——要有效惩治性侵害和性骚扰

2020年初,鲍某某涉嫌“性侵未成年人”这一敏感话题,加之爆发初期“权势高管”与“柔弱少女”人物形象的强烈对比冲击,公众朴素的正义感被迅速点燃,舆论对鲍某某口诛笔伐的同时,也对“女方多次报警却未果”展开“特权想象”,政法机关因此承受了较大压力。最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督导组通报调查情况,才让沸腾的舆论得到平息。7月份,某高校对犯强奸罪学生努某某“留校察看”的处理决定引发网络热议,如何罪责刑相适应地惩治性侵害、性骚扰问题,牵动众多网民的心。

——要重视性骚扰受害女性维权难问题

在社交媒体中,很多女性打破沉默,勇敢发声,积极维权,将自己经历的性骚扰和性侵害事件揭示出来,通过自媒体的发声,推动了公众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支持。但是,性骚扰受害者维权难、代价高的问题需引起重视。4月,西安一4S店女员工被男同事骚扰,还被其暴力殴打的事情引发关注,女子将事件曝光之后,引起热议,结果是包括受害女子在内的涉事二人均已被解除劳动关系。我们也看到,性骚扰受害女性维权时,经常面临一些网络上的外貌攻击或语言暴力。如“某航空飞行员散发不雅照:用裸照威胁空姐陪睡”事件中,甚至有言论认为“这位空姐不会保护好自己”等,好在民法典人格权编明确将性骚扰问题纳入立法,为针对性骚扰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了法律制度层面的保护。

——警惕“新兴网络女权”关于女性权益保护的误导

面对针对女性的性骚扰、性侵害的多发频发,以及惩治效果的一些质疑,一些网民打着“女性主义”的大旗,主张“不婚不育保平安”等,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新兴网络女权”,其文案结合女性被伤害的鲜活案例,可谓先天地适应网络时代肤浅破碎的言论风格,能够煽动不少网友的共情。相关研究指出:“新兴网络女权”用子女随父姓来恶意攻击已婚女性,将婚姻制度下女性因生育遭受的自我苦痛叙述成“自作自受”,将不能管理好“生育能力”使自己遭受痛苦理解为一种自我-资本贬值运营的错误示范。这不仅压制了原本应该产生共情、蕴蓄反抗能力的自我叙说,而且开启了新自由主义厌女模式。如何警惕类似“新兴网络女权”的误导,防止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的诉求被极端化,进而引发部分人对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目标的质疑,值得关注和警惕。

针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引发舆论反思

2020年,延续传统性别观念、针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依然不时呈现,无论是打着“国学”幌子的“女德班”,还是在教辅材料中美其名曰注重性别差异的区别对待,实际上都是以男性作为主体和标准来塑造女性角色、规范和审美,一些热点舆情事件聚焦了相关讨论并引发舆论反思。

——“女德班”和相关讲座屡禁不止

2020年,曾因开办“女德班”闻名的辽宁抚顺传统文化研究会又在山东曲阜开办了一个夏令营,课堂上各种雷人观点不断,诸如“戴美瞳的女孩不正经”“我天天一副贱相,真的是伤风败俗”“肾精大量流失,导致脊髓液外流,导致脑子不好使”。还有某高校的“女德”讲座称“相貌迷人穿着裸露易受性骚扰、学得好才能挑到好男人”……“女德班”和相关讲座在各地屡有出现,屡禁不止,反映了陈腐的性别观念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借助各地“复兴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等旗帜持续传播、固化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消除性别歧视依然任务艰巨,推进性别平等的努力一刻也不能停止。

——教辅图书中性别歧视问题需引起关注

近几年我国推进的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教育,希望从小抓起、从观念深处建构性别平等的共识,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是一些地方的教辅图书却“主动出击”,基于性别进行差别设计,传递有误的性别认知。如2020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名为《男生女生学数学》教辅书籍,因分性别设计教学内容、基于大数据定制“男生用蓝版,女生用红版”,引发广泛争议,被网友们批评是性别歧视。书籍虽然很快下架,但留下的疑问仍有不少,分性别设计教辅书籍是如何通过审查后出版的?如何在未来的教辅中杜绝类似问题?几乎同一时间,某高校给新生的《2020年新生安全知识手册》中,预防校园性侵害的内容被认为“将性侵责任归咎于女性”,当地教育部门随后接受采访时只是一句“一些表述确实不够严谨,明年修订时会修改”,便草草了事,如何在更深层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消除歧视需要持续关注。

微信图片_20210126152129.jpg

——服从男性中心的双重标准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

10月31日晚,一位哺乳期妈妈从抖音逐渐火至全网,只是因为她在视频中吐槽“高铁上,有着冰箱放着饮料,放两袋母乳怎么都不行”。也因为这个要求,她被众人指责“事多”“麻烦”“诋毁高铁服务”。类似的事情还有中山大学学生在网上爆料称,该校食堂饭菜有男女之分,同价不同量,男生多,女生少,也招致网络批评。在这些事件中,都延续了传统父权制性别双重标准,一种需求是否可以成为标准,关键是男性的需求、审美。虽然实际上就饭量而言个体间差异大于男女间的差异,但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设想是男性饭量大、女性饭量小,所以同样的价格给女性减少分量。吊诡的是,高铁冰冻母乳因为被视为女性而非男性需求,不仅没能成为服务标准,反倒被认为是一种“多余”和“麻烦”。而基于男性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对女性的外表、身材建立一套“标准”、提出相应的要求。从网民热议的“迪丽热巴身材”“孟佳身材比例”到“程潇体脂”,都将优美身材视为成功女性的标配,实际上这不过是又一次落入父权社会对女性审美标准的圈套,如何打破男性中心的性别双重标准,关注女性的主体性和诉求的健康性、正当性,防止女性需求被忽略乃至被嘲讽,依然需要进一步打破传统性别认知的窠臼,建构性别平等的共识。

关注儿童权益保护问题的复杂演进

妇女儿童网络舆情的发展新态势要求政府、妇联组织、社会各界履行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男女平等的职责,消除针对妇女的歧视和有误的性别认知,通过引导公众不断反思性别权力结构下的女性权益保护,在全媒体传播新平台上实现多角度的思考与多方位的论证,助力全社会进一步建构男女平等的共识,为在权利、责任和结果层面实现男女平等而不懈努力。

2020年,哈尔滨“性侵4岁女童案”嫌犯被判死刑、石家庄坠楼女婴、3岁女孩被爸妈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等,引发舆论热议监护权如何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此外,广州花都2名男童车内窒息死亡、“女童误服降压药不幸身亡”等事件,都持续引发舆论对儿童权益保护和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关注。

微信图片_20210126152134.png

——预防儿童性侵害的法律网络进一步健全

2020年,哈尔滨性侵4岁女童嫌犯被判死刑,舆论直呼大快人心。但因受害女童还在ICU治疗,如何建立有效防止犯罪的社会安全网,呵护儿童健康成长,实现儿童利益的最大化,依然需要各界共同努力。面对儿童遭遇性侵害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十一)”加重了对强奸、强制猥亵幼女等行为的处罚。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则明确国家建立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系统,向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提供免费查询服务。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应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上述违法犯罪记录进行查询,进一步健全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儿童受伤害事故频发,舆论呼吁培训
微信图片_20210126152138.jpg

我国正式将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被监护人、被收养人等原则明确写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标志这一原则在我国的正式入法,这也是儿童权益保护由个案关注到家事审判实务改革再到立法完善层面不断进步的过程。但是,很多监护人将儿童视为私有财产,忽略了儿童利益的最大化。2020年7月,网曝一男子持木棍暴打一对亲生儿女,还让儿女互拍被打视频,据调查男子此举只为给妻子看。8月份,“小网红”佩琪因为与其年龄不匹配的超额体重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众多网友质疑佩琪父母有“让孩子当‘吃播’赚钱”之嫌疑。12月份,石家庄一不满4个月女婴从5楼坠落,女婴父亲说可能是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扔下去的。当地成立专班救助女性,但两次带女婴到医院检查治疗均被其父带回。2020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家长也要上课,拿合格父母证书”的提案,一经公布迅速冲上热搜。
转自:中国妇联新闻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五颜六色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